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谢欣
2025年1月中旬,药明生物公告称 ,公司2024年新增151个项目,总项目数已达到817个;公司预计,2025年将有24个PPQ(工艺性能确认)项目推进 ,并且爱尔兰生产设施预计将按计划于2025年实现盈利。
前述公告实则传递了两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在2024年这一中,药明生物的新增项目数再创新高 ,同时,公司当年国际化布局的“先行者”爱尔兰基地迎来了重大突破。
但在这份公告的背后,正如药明生物首席执行官陈智胜的评价的那样 ,却是药明生物如“坐过山车 ”的一年 。
在2014年至2023年的十年里,药明生物的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超过50%,意味着该公司实现的是超行业平均增长3倍的增长。但是 ,因为新冠需求的消失,药明生物的业绩增速在2022年和2023年有所放缓,叠加在2024年遇到的地缘政治影响,这家公司在2024年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但是陈智胜认为 ,企业的业务发展和经营并未受到外部环境挑战的影响 。发展至今,该公司的“跟随并赢得分子”双轮驱动战略成就显著,尤其是在眼下中国创新药企业以各种形式出海的大环境中 ,药明生物帮助企业进一步打开了增长空间。并且,从生物药发展的经历来看,外包的需求是持续的 ,药明生物作为行业龙头,仍会是这个产业最有竞争力的参与者。
以下是药明生物首席执行官陈智胜的口述:
2025会是加速增长的一年
在今年的JPM大会(第43届摩根大通医疗健康大会,J.P. Morgan Healthcare Conference)上 ,我见了120个客户,最大的感受是,客户又都有钱了 。这其实反应了海外生物医药产业投融资在复苏。
我们很早就提出过 ,2023年11月是海外生物技术产业投融资的拐点。目前来看,前述预判完全正确 。自2023年11月之后,海外的产业复苏延续至今,这也就促使了客户们又开始“疯狂签单”。前年 ,希望跟药明生物合作的客户中,有一半公司因为没有钱无法合作;去年,该比例已经降到了20%。也由此 ,去年公司的新增项目数达到历史新高,有151个 。
在今年的JPM峰会上,我提出 ,药明生物“蓄势待发 ”,即将加速发展。这还不仅是因为海外投融资的复苏,也是因为公司现已完全消化由新冠需求消失带来的收入差距。也就是 ,不利于公司发展的因素已经完全没有了。所以,药明生物在走过2023年、2024年之后,2025年就是加速增长的一年 。
我们昨天(注:指2025年1月24日)刚刚开完全员大会。我还在会上和同事们说 ,药明生物过去几年是处于增速放缓的状态,但这不是因为我们内部业务能力退步,增速放缓最主要原因还是公司在新冠期间做得太好了,新冠业务在总收入中占据了相当的比例。
所以 ,当新冠业务突然一下子消失之后,就产生了一个巨大的收入差距——药明生物的新冠药物收入加在一起大概接近80亿,要创造80亿的新收入要花时间 ,过去这两年,药明生物就在花时间努力弥补这个“差距” 。
另外,大环境总在不断波动 ,去年也是公司历史上压力很大的一年。但我觉得,总体而言,2024年非常好 ,虽说是经历了一趟过山车一般的旅程,但最终结果是好的。
出海热潮持续
早在2017年 、2018年之际,药明生物就已开展海外布局 ,包括美国、爱尔兰、德国 、新加坡 。这是企业的既定战略,公司近些年也一直在坚定执行。
为什么爱尔兰工厂对我们非常重要?是因为,我们是CRDMO模式(注:“CRDMO”指的是生物药在发现(R)、开发(D)、生产(M)流程中的外包服务,文中用R 、D、M表述) ,D端和R端对地缘政治相对不敏感,但M端受地缘政治压力较大,M端的客户合同期限一般会达到10-20年 ,这其实也是药明生物一早就要进行全球布局的原因。
这也意味着,如果我们想要把CRDMO的业务模式挥发到极致,M端的一定要在海外提前布局 ,且海外一定要成功 。
在众多海外基地之中,爱尔兰基地代表着药明生物在海外的“第一炮 ”,如果爱尔兰基地成功了 ,那美国、新加坡基地也可以成功。我对公司内部也说,爱尔兰和新加坡基地是药明生物加速发力的“两条腿”,它们能驱动企业M端持续发展 ,能更完美地去执行全球客户的项目。
另外,我们一直坚信,用一次性生产技术对行业最好,目前也证明了这一点 。所以 ,药明生物在爱尔兰 、中国、新加坡、美国以及全球任何一个工厂,都使用一次性技术。
我们在过去六年,通过横向扩展模式和不断工艺创新 ,已在全球多个基地成功完成300多个批次的商业化生产,规模从4000升到16000升不等。我们的实践证明,用一次性生物反应器不仅可以在成本上媲美传统不锈钢罐 ,而且更加环保 、更加灵活。如果说不锈钢技术是固定电话,那么一次性技术就是手机,我们相信未来一定是属于一次性生产技术的 。
就大趋势而言 ,我还是比较乐观的。可以看见,产业中热点产品不断出现、行业结构也在调整变化,这些都有利于药明生物的发展。
就产品方面而言 ,生物药之中,双特异性抗体类药物、抗体偶联药物(ADC)在2024年“爆火” 。这些都是药明生物很早就布局的领域,随着相关产品的持续开发,药明生物会收获更多订单。
在行业结构端 ,大型医药公司通常会更倾向于自研小分子药物,而生物技术公司会更喜欢开发生物药。目前来看,中小型生物技术公司的实力也在不断变强 ,2024年也是中小型生物技术公司获批上市产品最多的一年之一,而这部分公司也更需要能提供外部服务的公司,药明生物往往就是它们的首选合作伙伴 。
在新的一年里 ,我一方面是希望国内创新药的支付问题能尽快解决,因为支付端的突破必然会推动资本更踊跃地投资生物技术公司,能够再次带动产业发展。另一方面 ,我认为中国生物科技公司的出海BD交易(指商业授权)热潮会持续。作为赋能者,药明生物也会从此类交易中收获大量发展机遇 。
2024年,在使用CDMO的中国创新药出海项目中 ,药明生物的市场份额已达到70%。这背后也体现了药明生物卓越的服务能力和过硬的业务水准。我们公司的服务完全符合国际标准,跨国公司非常认可,出海的产品从中国到海外就是无缝连接,马上就可以在海外启动临床试验 。
我认为 ,无论是双抗、ADC,还是BD 、出海都刚刚开始,2025年依旧会延续这个趋势。另外 ,我们必须要看到,生物药开发过程中的外包需求是坚固的、持续的,基于此类需求 ,行业会持续发展是毫无疑问的。
跳海酒馆合伙人随易:继续开店,还要跳出海|在春天许一个愿望|界面新闻
00后“谷子店”店主:把店开下去,成为城市里一个充满温度的角落 | 在春天许一个愿望|界面新闻 · 科技
宠物智能舱公司创始人:节前产品爆单了,还存在用创新获得高增长的机会|在春天许一个愿望|界面新闻 · 创业
来自高校的AI眼镜创业者:不急于盈利,先触摸到实际需求|在春天许一个愿望|界面新闻
新能源二手车商:还是要继续跑量,做个成熟管理者 | 在春天许一个愿望|界面新闻 · 汽车
Coinbase首席执行官:代币数量激增,监管机构需重新考虑审批程序|界面新闻
【专访】Club Med地中海俱乐部全球副首席执行官徐秉璸:坚持差异化,避免进行白热化的价格战|界面新闻 · 旅行
IPO雷达|一年亏10亿,迈威生物谋求A+H上市,依靠外部“输血”能撑多久?|界面新闻 · 证券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