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刘海川
“针对资质取消后环评市场出现的弄虚作假等问题,生态环境部始终坚持‘零容忍’ ,严惩重罚 、综合施策,既猛药去疴,严打典型案件 ,又努力完善机制,在制度和实践上取得突破,推动环评打假进入遏增量、清存量阶段 。”2025年1月20日,生态环境部召开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 ,生态环境部环评司司长王志华说。
2018年12月29日,《环境影响评价法》公布施行,实行多年的建设项目环评资质管理发生变化 ,不再强制要求有资质的环评机构编制环评报告。在全面深化“放管服 ”改革的新形势下,如果自身就具备相应技术能力也可以自行编制,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通过更加充分的市场竞争提升环评技术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也有利于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推进实体经济发展 。
然而 ,取消资质许可后,环评乱象不时发生。2020年,生态环境部就通报了一季度环评文件常态化复核发现的问题 ,涉及24个省(区、市)各级审批部门审批的101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中,8份存在质量问题。环评文件编制质量不高,一方面表现为粗制滥造,技术性差错较多 ,另一方面存在抄袭编造 、弄虚作假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王志华介绍,首先是推动环评造假入刑 。《刑法修正案(十一)》首次将环评造假纳入刑法定罪量刑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细化环评造假的定罪量刑标准。山东锦华案、江西展航案相继宣判,12名环评相关人员依法获刑 ,一些存量案件正在加快查办,对违法从业的单位和人员形成了空前强大的震慑。
在执法监管力度方面,王志华介绍 ,自2022年生态环境部组织开展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问题专项整治行动以来,将环评造假作为专项整治的重点内容,已查处环评领域违法单位150多家 。生态环境部门累计将550多家环评单位和540多名编制人员列入限期整改名单或失信“黑名单” ,依法限制或禁止从业。
此外,生态环境部落实从业异常预警机制,对编制环评文件数量畸高、高频变动从业信息的400多名环评工程师,组织靶向复核 ,开展现场监督检查,及时消除隐患。组织各地定期开展环评文件质量复核,对发现的问题 ,回溯编制 、审批全流程,严格落实建设单位、环评单位、技术评估单位和专家 、审批部门四方面责任 。升级环评文件智能复核系统,对全国新审批的环评文件实施智能监管。
“下一步 ,生态环境部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相结合,推进标本兼治,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又进一步深化环评领域改革,实现制度的整体优化提升。” 王志华说 。
王志华介绍,生态环境部将以高压态势严惩造假。着力推进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问题专项整治 ,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加快存量环评造假刑事案件查办,持续形成震慑。
王志华表示,以改革方式减少造假 。持续深化环评改革 ,构建与排污许可核心制度相适应的污染影响类项目环评管理体系,大幅压减环境影响不大、能够与排污许可制衔接的项目环评数量,减轻企业和基层不必要的负担。
此外 ,“清理整顿铲除造假土壤。” 王志华介绍,要常态化开展“挂靠”环评工程师和“空壳 ”环评单位清理整顿工作,不断压缩违法环评单位的生存空间 ,规范环评从业行为,引导环评市场健康发展。
生态环境部:渐进式执法模式打造良好营商环境|界面新闻 · 中国
界面早报 | 《促进资本市场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印发;王星案重要犯罪嫌疑人“颜十六”到案|界面新闻 · 中国
中国进口车市场承压,这个豪华品牌逆势增长蝉联销量榜首|界面新闻
富达基金首只多元资产FOF提前结募,旨在布局中国“第三支柱”养老市场|界面新闻
界面早报 | 两办发布关于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的意见;商务部回应美对我芯片产业相关政策发起301调查|界面新闻 · 中国
地方新闻精选 | 雄安新区首批“雄才会客厅”正式揭牌运营 北京:集中治理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等问题|界面新闻 · 中国
生态环境部发布1月下半月全国空气质量预报会商结果|界面新闻 · 快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